您的位置:   网站首页    公司新闻    西方纺织业有机硅柔软剂应用史:从技术萌芽到产业革新

西方纺织业有机硅柔软剂应用史:从技术萌芽到产业革新

阅读量:519 img

萌芽期:20世纪40-50年代的技术奠基
西方纺织业对有机硅柔软剂的应用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技术探索。1940年,美国化学家首次尝试用二甲基二氯硅烷浸渍织物,发现其可赋予织物一定防水性,但存在手感僵硬、膜层易脱落等问题。1945年,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通过甲基硅醇钠碱性水溶液浸泡纤维,结合加热工艺,成功开发出兼具防水与透气性的织物处理技术,但手感仍不理想。

1950年代初,美国道康宁公司取得关键突破:将含Si-H结构的聚硅氧烷与聚二甲基硅氧烷(PDMS)复配使用,使处理后的织物在保持防水性的同时,手感显著柔软化。这一技术标志着第一代有机硅柔软剂(二甲基硅油型)的诞生,其通过机械乳化法直接应用,但因缺乏活性基团,存在耐洗性差、易破乳漂油等缺陷,主要用于纺纱油剂等基础领域。

发展期:60-80年代的功能迭代与产业渗透
20世纪60年代,西方企业开始系统化改进有机硅柔软剂性能。美国道康宁公司推出羟基封头的第二代有机硅乳液,通过金属催化剂在织物表面形成网状交联结构,显著提升耐洗性与稳定性,但功能单一性问题仍待解决。

1970年代,随着聚硅氧烷改性技术突破,第三代有机硅柔软剂应运而生。美国通用电气、德国瓦克等企业通过引入氨基、环氧基、聚醚基等活性基团,开发出兼具柔软、抗静电、亲水等多功能的改性硅油。例如,氨基改性硅油通过氨烃基赋予织物顺滑手感,成为当时市场主流;聚醚改性硅油则通过引入水溶性基团,解决传统硅油拒水问题,推动有机硅柔软剂在运动服饰、家用纺织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。

成熟期:90年代至今的绿色化与智能化转型
进入21世纪,西方纺织业对有机硅柔软剂的需求向高性能、环保化方向演进。第四代嵌段共聚改性硅油通过分子设计集成多种活性基团,无需复配即可满足织物柔软、耐洗、弹性、亲水等综合需求,成为市场主流。例如,亨斯迈推出的ULTRATEX® UHS嵌段聚合物,通过提升织物吸水性改善穿着舒适度,同时保持柔软蓬松手感。

同时,环保法规推动技术绿色化升级。欧盟REACH法规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VOC)和硅氧烷(D4、D5、D6)含量的严格限制,促使企业开发低溶剂或无溶剂合成工艺。例如,德国瓦克通过短流程合成技术减少异丙醇使用,降低产品中VOC含量;昂高推出的生物基有机硅柔软剂Siligen® EH1,其35%以上活性成分源于植物性可再生原料,符合可持续发展趋势。

此外,智能化功能整合成为新方向。通过引入抗菌、阻燃、抗紫外线等基团,有机硅柔软剂正从单一手感改善向多功能复合整理转型,满足高端纺织市场对性能与环保的双重需求。

为您推荐

    在线QQ咨询,点这里

    QQ咨询

    微信服务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