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   网站首页    公司新闻    中国纺织业有机硅柔软剂应用史: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

中国纺织业有机硅柔软剂应用史: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

阅读量:520 img

一、萌芽期:20世纪50-70年代的技术引进与基础探索
中国纺织业对有机硅柔软剂的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。当时,国际纺织工业已开始探索有机硅材料的防水性能,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于1945年通过甲基硅醇钠碱性溶液实现织物防水,道康宁公司则在50年代初发现含氢硅油可赋予织物防水性与透气性。受国际技术趋势影响,中国纺织业于50年代后期开始接触有机硅材料,但初期应用集中于纱线润滑、化纤纺丝油剂等基础领域,尚未形成系统的柔软整理技术。

70年代,随着国际聚二甲基硅氧烷(PDMS)改性技术的突破,中国纺织业开始尝试将有机硅用于织物后整理。1978年改革开放后,国内纺织企业通过技术引进与合资合作,逐步掌握有机硅乳液制备工艺,但此时产品仍以第一代非活性硅油为主,存在耐洗性差、手感僵硬等缺陷,主要应用于低附加值纺织品。

二、发展期:80-90年代的改性技术突破与产业化
20世纪80年代,中国纺织业迎来有机硅柔软剂的技术革新。受国际第二代活性硅油(如羟基硅油、含氢硅油)技术启发,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通过乳液聚合技术,开发出具有交联结构的活性硅油乳液,显著提升了织物的耐洗性与柔软度。例如,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于1985年成功研制羟基硅油乳液,使棉织物经5次水洗后仍保持柔软手感。

90年代,随着第三代改性硅油(如氨基硅油、聚醚改性硅油)的兴起,中国纺织业实现从“功能单一”到“多元复合”的跨越。1995年,浙江传化集团引进德国氨基硅油生产技术,推出国内首款商业化氨基硅油柔软剂,使涤纶织物手感接近天然丝绸。同期,广东德美化工开发出聚醚改性硅油,通过引入亲水基团解决传统硅油“拒水”难题,推动有机硅柔软剂在运动服饰、家用纺织品等领域的普及。

三、成熟期:21世纪的创新驱动与绿色转型
进入21世纪,中国纺织业有机硅柔软剂技术进入自主创新阶段。2010年前后,第四代嵌段共聚硅油(如氨基聚醚嵌段硅油)实现国产化突破,其通过分子设计将氨基、聚醚、环氧基团集成于同一分子链,兼具柔软性、亲水性与耐洗性。例如,2015年杭州传化化学推出的“蓝晶”系列嵌段硅油,使牛仔面料经20次水洗后仍保持初始柔软度的85%以上,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
近年来,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提出,中国纺织业加速向绿色化转型。2023年,青岛中宝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无溶剂法嵌段硅油合成技术,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VOC)排放降低90%;2024年,中山中岳纺织助剂推出生物基氨基硅油,其原料中可再生碳含量达60%,标志着中国有机硅柔软剂技术进入可持续发展新阶段。

为您推荐

    在线QQ咨询,点这里

    QQ咨询

    微信服务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