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运用有机硅柔软剂的历史演进
阅读量:602
img
中国有机硅柔软剂的应用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,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四代技术革新,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体系。
一、技术萌芽期(20世纪50-70年代)
中国纺织工业在50年代初开始接触有机硅技术。1950年代,道康宁公司含Si-H结构聚硅氧烷的防水处理技术传入中国,但其硬脆的硅膜限制了应用。1970年代,国产羟基硅油乳液实现突破,通过金属催化交联形成网状结构,显著提升织物耐水洗性。这一时期,有机硅柔软剂主要应用于纺纱油剂,产品以羟基改性硅油为主,标志着中国纺织后整理技术的重大进步。
二、产业化发展期(20世纪80-90年代)
随着改革开放推进,中国有机硅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。1984年蓝星公司成立,标志着行业从实验室研究转向规模化生产。1990年代,氨基改性硅油实现国产化,其分子链中的氨基基团与纤维形成强相互作用,赋予织物滑爽、抗皱特性。典型产品如氨乙基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,成为纺织后整理的核心助剂,推动中国纺织业向高附加值转型。
三、技术升级期(21世纪初至今)
2000年后,聚醚改性氨基硅油与嵌段共聚改性硅油相继问世。前者通过侧链引入聚醚基团提升亲水性,后者采用线性嵌段技术实现多活性基团协同作用,突破了传统硅油易黄变、破乳的瓶颈。2010年代,浙江理工大学等机构研发出低/无溶剂绿色合成工艺,推动行业向环保化转型。目前,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硅柔软剂生产国,产品涵盖标准氨基硅油、改性氨基硅油等全品类。
中国有机硅柔软剂的发展历程,既是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结合,也是产业政策与市场需求共同驱动的结果。从最初的纺纱油剂到如今的绿色环保型产品,其技术演进始终围绕提升织物性能、降低环境影响两大核心目标,持续推动纺织产业升级。